查看原文
其他

用生命影响生命:弗兰克尔和意义疗法

老稻 老稻曰 2024-02-11

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1905~1997)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意义疗法。今天的主要内容围绕弗兰克尔的名作《活出生命的意义》,聊一聊生命的意义和意义疗法。

『会议信息』

百花园:心理学专场(第08期)
主题:用生命影响生命:力量型咨询师弗兰克尔和意义疗法
主讲人&日期:@老稻 | 2023-11-16
用生命影响生命:

弗兰克尔和意义疗法

文 | 老稻
生命有没有意义?如果有,它是什么?

就在前几天,我家附近的商场有个孩子跳楼,据说是因为头一晚作业没做完,早上妈妈催作业,孩子就跳了,然后妈妈也跳了。
那么,我们设想一下,这个跳楼的孩子,站在楼顶时,他心目中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也设想一下,他们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意义一定是变化的——在孩子跳楼前后。
所以,我们不能等悲剧发生了,才发现原来之前坚定不移的、不容置疑的那些意义——比如,成绩优秀,出人头地,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一连串因果关系倒推出来的“刻苦学习力争上游”可能毫无意义。

也许一些更“Low”的东西,比如吃得香睡得着,短视的辛福快乐,才是生命的意义。

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可以有,可以没有,可以是多元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很多时候也是应该改变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弗兰克尔说,我们不应该主动去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自己就是问题的答案——我们的存在,就是生命的意义。
不过,世界在我们出生前就存在了,在我们活了几十年死去之后,也大概率会存在,所以,我们短暂的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萨特会说,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虚无——我们有无数种可能性去成为什么;

尼采说:人若知道为什么而活,便能生存。

苏格拉底: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过。

阿德勒会说:人生不是一条直线,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关注此时此刻的当下就是人生的意义——它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我对共同体有益”、“我对他人有用”就可以。

弗兰克尔进一步说:生命的终极意义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我将其命名为“超意义”(Übersinn)。我们只能信仰它,而且必须信仰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信仰着它,只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

关于这个信仰,最直白的表示就是,我们在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时,替换为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还没自杀?”:-)
我在微信群里问大家,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的时候,大部分人的第一句话都是:人生原本无意义。但是,每个人都不甘心于此,都会补充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比如:体验、感知世界,利他,快乐、荣耀上帝、自由地生存、繁衍传承、如何面对死亡等等。

我觉得说的都挺好的,弗兰克尔也认为:

正是死亡本身让生命变得有意义。最重要的是,生命的短暂并不会抹杀它自身的意义,因为过去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永久的消失,而是被保存起来——过往的一切在消逝之前,就被保存在了“过去”。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所学所感,都被存放到“过去”之中,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使它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我看到弗兰克尔写下了这么一段很动人的话:

那时我们在海恩费尔德(Hainfeld)消夏,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半梦半醒,双眼还未睁开,心中忽然被一股无法言喻的愉快神圣的情感所充盈,感觉自己被保护、被珍视。当我睁开双眼时,看见父亲正站在我面前,弯下腰对着我微笑。

我也保存着类似的一段记忆:

我特别喜欢女儿刚睡醒的样子。软软的,暖暖的,懵懵懂懂,笑着叫“爸爸……”——我小时候睡醒了,屋里一定满是烟,有点呛,热乎乎的,我就趴在炕上,眯着眼睛,透过烟雾看姥姥生火做饭。姥姥抬头看见我,笑眯眯地说:哟,醒了?

——老稻:《樱桃

如此美好的感受,就是生命的意义之一。

一、弗兰克尔

今天的话题涉及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其实特别难讲。

首先是,今天是心理学专场,这个内容似乎与心理学无关。这个倒是好说,因为今天的主角弗兰克尔早在1945年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指出:这是一个次临床问题——精神病专家(心理医生)面临越来越多的病人提出的人生问题,而不是神经官能症

其次,聊生命的意义,特别容易变成道德说教,心灵鸡汤。很多朋友听说我讲这个,表现出本能的抗拒和反感——这我非常理解,因为多年的假大空教育让我们烦透了这一套。

这本书是网友@红珍 (她是一位胆管癌患者)推荐给我的,我其实很想请她来讲,但又担心她的身体,所以我就自己来吧,不管是鸡屎味的鸡汤,还是鸽子汤,还是童子尿熬的鸡汤(@红珍 语),我试试看。

好在,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本身的经历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他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

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1905~1997)是奥地利大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达拉斯大学、匹兹堡大学担任教授职位,此外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国际大学还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意义治疗方向的教授席位。
其中在美国出版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该书的德文版为《向生命说Yes!——一位心理学家的集中营经历》)一书销量达900万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弗兰克尔在维也纳大学授课至1995年,于1997年去世,享年92岁。

在弗兰克尔逝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做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

弗兰克尔写成这本书后,本打算匿名发表,但在付印的最后一刻,他改主意了,以实名发表。我想,弗兰克尔的顾虑大概和我差不多。另外,这本书分为两部分——集中营的经历和意义疗法,二者是互相印证加强的。

这本书的核心我大概概括为:

1.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恶劣的情形下;

2.我们至少拥有一种自由: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3.向内求,精神世界丰盈的人,更容易在恶劣条件下生存;

二、集中营心理学

这部分我大致讲一下我感兴趣的几个情节:

大理石残片

德国占领奥地利,犹太人被陆续送往集中营。身为犹太人的弗兰克尔拿到了一张美国签证——这意味着他可以摆脱被纳粹杀害的命运。但是,签证只有一张,他的父母、妻子无法同行。

走还是不走,弗兰克尔一直犹豫不决。这一天他在父亲的家里发现了一块大理石残片,父亲说那是它在被纳粹烧毁的教堂边捡到的石碑残片,上面刻着摩西十诫中的一条:“当孝敬父母,让你的日子在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就这样,弗兰克尔留在了父母身边,任由签证过期——这就是那一小块大理石残片的故事。他说,也许我在内心深处早已经做了决定,我所获得的“神谕”实际上是内心良知的回音。

集中营囚徒心理三阶段

1. 第一心理阶段:暂缓性迷惑,很快面对现实,产生惊恐,极点是:否定自己的前半生。这里讲了一个犹太中产绅士的故事:

绅士面对纳粹军官,拿出来自己的证书、勋章等,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军官将其撕的粉碎扔在地上说:“好,现在你什么也不是了。”——绅士就此崩溃。

2. 第二心理阶段:冷漠,麻木、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这是一种自我保护。除了肉体的折磨之外,更要命的是,那种不公正、不可理喻对心理的严重伤害

3. 第三心理阶段:获释后,一定时间内的人格解体。比如因压力忽然消失而带来的道德出轨、回到正常生活后的心酸、理想情境的幻灭。

囚徒的生存能力

出乎人们的想象:在纳粹集中营这种幸存率只有1/28的极端环境里,生存能力更强的,并非身体强壮的人,而是那些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人——虽然他们多半更敏感,承受更多的痛苦,身体也更弱。但这样的人,内心的伤害相应也会少很多,他们能够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成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集中营中身体羸弱的人,看起来比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自我超越——人超越现有生存状态的层次,追求尚未属于自身的、更高层次的东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目光长远、放眼未来并且坚持追求未来的意义的人,最有可能战胜苦难,从困厄中走出来。美国海陆军心理学家纳尔迪尼和利夫顿曾在日本、朝鲜的战俘营里做过调查,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人们对于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寄托于更高更精神性的事物上,这种精神性的失误不会被集中营的生活所催化,但又有多少自由的人拥有这样的自觉,更不用说囚犯。

如果将集中营的生活看作一种临时的存在,看作不真实的,这本身就是使囚犯丧失对生活的把握的重要因素,一切都成为无所谓的。他们不是把集中营的苦难看作是对自身内在力量的考验,而是很不严肃的对待自己的生活,把生命轻易的抛弃。这个时候对他们来说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生命的意义,丧失信心的犯人,注定要走向毁灭。所以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人永远有自由

人可以克服冷漠,克服暴躁,即使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有一样东西是你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每天每时你都需要做出决定,这样的决定将使你要么屈从于致命的暴力,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同时也将决定你是否成为环境的玩物,是否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囚徒。

囚徒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便是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件事,那就是配不上我所承受的苦难。

幽默感和琐事也能带给人生极大的快乐。这句话有点像叔本华所谓的免于痛苦的自由。集中营厕所的墙上,弗兰克尔曾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无视一切,并为每一件狗屁事儿喝彩。

三、意义疗法

意义治疗是弗兰克尔创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也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着眼于过去,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着眼于当下,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意义的追求。

如果说,精神分析是让来访者躺在诊疗椅上,说难以启齿的事情;那么,意义疗法就是:来访者需要笔直地坐着,倾听一些很不中听的事情。

存在的三种含义:存在本身、存在的意义、对意义的追求。

弗兰克尔认为,并非所有内心冲突都是神经官能症的,一定程度的冲突是正常的、健康的。同样,苦难非但不是神经官能症,反而可能是个人进步的表现。

弗兰克尔坚决否认人对其存在意义的追求(或怀疑是源于或导致任何疾病。人对生命价值的担心乃至绝望是一种存在之焦虑,而绝非心理疾病。

弗兰克尔考察了20世纪人类的心理状况后得出结论:人们疯狂追求权力、金钱、性欲的满足等享乐行为的原因在于存在之空虚,追求意义的挫折。为了避免存在空虚,人们采用了种种代偿方法,如追求权力和享乐等。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空虚感和紧迫感正是意义治疗的治疗指征,因此意义治疗已超越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治疗。

发现生命的意义的三种方法:工作、爱、以及对待苦痛的态度。

四、弗兰克尔本人生命的意义

有一次,有人请弗兰克尔用一句话概括他本人生命的意义。他把回答写在一张纸上,让学生们猜他写下了什么。经过安静的思考,一名学生的回答让弗兰克尔大吃一惊。那个学生说:

“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一字不差。”弗兰克尔说,“你说的正是我写的。”


  END  

【老稻简介】70后,北京人。一个有趣、有料、有阅历的心理咨询师。人本-存在主义流派,不灌鸡汤、不做评判、不讲大道理。擅长亲子关系、个人成长、政治性抑郁等领域。


有心事想聊聊的话,加我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用生命影响生命:弗兰克尔和意义疗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